大潭笃生态教育中心
大潭笃红树林
[tabs]
[tab title=”关于”]
您中心的名称: 大潭笃基金会
资金支持: 私人资助、公共资助 (申请中)
员工人数: 4名 (3名受薪, 1名义工)
访客数量: 约200名
您中心的整体目标:
本机构目标是透过香港大潭独特大自然、文化激励年轻港人为「可持续发展」作出实际行动。
占总面积七成以上香港绿化草被,虽不在大部分住宅外园地,但亦可行车不远即可望见。
我们期望透过本身对大自然环境保护愿景唤醒各界善待、维护生态意识,将大潭作为港岛东区人士的后花园。
您中心的说明:
大潭笃基金会为本区社人组成慈善机构,该四位邻里热爱环境,享受自然环境赋予的同时,极力维持、促进生物多样化,「可持续发展」之目标。大潭笃基金会之活动主要于户外进行教育工作。不但得益于户外、内的教学空间,更筹划固定长期教育场所。
我们位于香港岛自然文化遗产-大潭小村落最后一片小红树林,该林区也融汇实践着城市发展与「湿地保育」,冀望未来在这片实验林区上,有智地推行「可持续发展」及「湿地保育」教育。
大潭自然遗产:
包围在香港两大郊野公园-大潭、石澳郊野公园的大潭湾(内湾)SSSI早于1975年已被定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
该地点面积约16公顷,也因小面积提供多样化生态环境而备受关注;其中包括香港岛仅有一片约一公顷的红树林、潮间带泥滩、沙滩、沙洲、天然水源、草地和灌丛等。
大潭保护区生物名单如下:
1) 香港特别行政治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的香港在线生态地图
2) 公民科学平台 (如iSpot)
大潭文化遗产:
大潭湾早于1860年已为一渔村,在南区与岛屿形成一「水上人家」群体。
1883-1917年,大潭成为香港主要供水计划第二组水塘,这配套了中、西区块向东的发展;劳工人口迁徙也应运而生,建築亦为村落和邻近的地区带来发展。
而1970年,政府地区性之政策,安置了大潭散落木屋人口令居民骤减。然而大潭原居民至今仍活跃地保留着其自然生态知识及文化传统,如一每年一度的龙舟比赛等。
[/tab]
[tab title=”工作领域”]
主要CEPA工作方面
广播
– 参与拟订于2015年实施的香港首个《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BSAP),以加入非政府组织专题小组。 BSAP计划乃为提升意识、建立主流及可持续使用,引导香港市民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带来正面的文化转变。
– 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在通识教育课程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开发试验性课程,并进行实地考察。
– 导赏网页以供大潭地区信息。
教育
– 支援教师课程、加深中学生体验性学习工作、建设发展该平台课程能力、工作坊教育也与学校合作赴香港及海外学习其他红树林/潮间带泥滩。
– 提供教学设计服务和公民科学体验资源(如下):
– 于中、小学举办讲座及工作坊。
– 于本港及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学术活动中举办讲座及工作坊。
– 于香港大学通识教育USB电子指定教材。
公众认知
– 公民科学并提高公众意识。2014/15年积极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民科学与大潭举行的育养海岸计划(Coastal Watch),此为香港首个大型公民科学活动,涉及27个地点,超过600名义工,勘测生态和海洋残骸。
– 与英国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SWIMS)合作,引进应用程式及网页iSpot,令大众分享观察之大自然植、动物名称。工作坊有效地透过该工具学习生物多样性和分类体验式教育。
– 与本港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于上述报告中提出及行动关注提高生物多样性。
– 以公民科学绘图科技(QGIS、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Map))描制大潭地图,突显其自然和文化遗产。
叁大成就
1) 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工作坊
这是一个围绕大潭红树林生态而设计的叁小时体验性活动工作坊。该工作坊是于2012/13年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HK)举办的ESD学习计划而设。合作伙伴包括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ESD计划引领本工作坊:
– 沿着「可持续发展」模式得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学术伙伴支持进行
– 与本地、国际现行教育密切关连,得到教师参与教学活动
– 现实环境科学辅以生物多样性也即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2) 红树林行动计划
这是由五位暑期实习本科生于2014年发起的公民科学试验计划。
学生透过本地及国际红树林专家的帮助、以及在大潭现场的考察,了解到大潭红树林生态的基本状态。
从探讨及考察过程中摄取经验, 为未来学生设计长期观察教材,更可应用于测绘香港其他红树林地区。
此项目让我们收集数据,发展健全科学、考究生态状态及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让浅薄科学经验的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地考察」计划。
3) 吸引邻近学校
大潭笃是位于香港岛南区偏僻的小村落,市中心半小时至四十五分亦能抵达。
从早期的检讨中,我们了解到工作坊地点离学校车程及有限可供的设施都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
因此工作坊聚焦邻近的学校,希望学生把大潭看作他们的后花园,并鼓励经常到访。
大潭基金会目标是组织邻近学校,其他用户、顾问成为长期大潭管理委员会。
叁大挑战
1) 工作坊户外学习按本港学校的本地课程教学而设
一般来说,香港由于严密教育课程,有限资源,受制的课外活动,形成学生没国际教育机构成员有兴趣进行实地研究及深入、冒险观察。
建议改善方案:
– 与在校教师合作,挑选易到达地点、订制适合学生的体验活动。
– 举办定期大型活动,并邀请更多不同校界教育机构参与。
2) 场地制约CEPA活动增长
大潭红树林覆盖面约1公顷,CEPA活动的承受力亦是个未知数,故对外公众工作范围(如生态旅遊)须收窄至只限于能协助进行生态调查的香港学生。
建议改善方案:
– 与区域和各方合作,更有效地监测及根据大潭红树林现状与国际可持续保养模式构建管理。
– 为香港其他小红树林建立示范作用,帮助各方设立「湿地教育中心」。
3) 机构以非场地持有人/经营者的身份进行保育计划
大潭是由不同部门管理的政府用地。
大潭湾SSSI限制岸上所建设的特定建築和设施。其邻近地区公众仍可自由进入消闲,如挖蚬、钓鱼或其他对生态构成影响的活动(则不受任何条例约束),又如,香港法例禁止狩猎野生动物,但并不包括鱼类和无脊椎海洋动物。
本机构认为该具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需由不同的相关人士,为同一目标而努力达成有效的保育管理。
建议改善方案:
– 对现时保育情况提供教育,聚集各界联成长期活跃「管理委员会」。
– 透过公民科学的数据收集,协助政府监管小红树林场地。
– 以「土著及原居民社区保育区」(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协会为目标,同步辅助政府的保育政策。
[/tab]
[tab title=”主要活动”]
设计指示牌; 地点构成; 文字解说材料; 影音工具; 拓展自然教育径
访客中心
设立新访客中心; 管理/创造生物栖息地; 营运访客中心; 构建/维护中心场地
参与
媒介
与残疾人士及义工合作; 吸引另类边缘群体; 年轻人; 本地社区
教育及传播
发展幼儿教育; 向成年人传授保育理念; 与中学合作; 与小学合作; 举办口号活动; 开拓保育资源及讯息
总结
审计/评估效用; 公关与市场营销; 实行有效管理; 健康和安全; 筹集资金; 项目规划
[/tab]
[tab title=”联系信息”]
地址:香港大潭区大潭笃村56号
场地空中拍摄片段 (由第叁方拍摄)
– http://vimeo.com/95209688
[/tab]
[/tabs]